11月5日至10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上海如期举办。历来人气颇高的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药品板块7.2号展馆中 ,全球十大跨国药企罗氏的展区向来有“地标 ”之称 。今年,其1000平方米的展台上展出了超30款已上市和即将在华上市的全产品矩阵及创新解决方案,包括乳腺癌 、血液瘤、神经学领域的3款即将在华获批的重磅全球新药。同时 ,这也是罗氏在华未来管线首次亮相进博舞台,显示出罗氏强大的研发管线布局。
在约一个月前的2024年度研发日上,罗氏制药即发布了“十年上市20款革命性创新药物 ,以应对社会疾病重负”的2030愿景 。
本次进博会期间,罗氏制药中国医学事务副总裁李滨博士介绍,所谓“革命性”新药,也就是First-in-class(同类首创)或Best-in-class(同类最佳)的创新药物。作为一家以研发驱动、聚焦创新的全球制药公司 ,罗氏的前述雄心和实力也由本次的丰富展品和在华未来管线直接反应。
以多元化新药组合强化优势领域
从上世纪90年代精简业务 、创新发展至今,罗氏制药已形成肿瘤/血液瘤、神经科学、眼科等数个优势领域 。而在进入精准医疗时代的当下,在某一个疾病领域占据领导地位 ,已不能仅依靠单个产品,更需要产品组合对细分病种和早中晚期病程的全面覆盖。
本次,罗氏制药带来的3款即将在华上市的全球创新产品即落子在其中 ,并体现出这点。
具体而言,作为乳腺癌领域的领导者,罗氏早在20年前就在国内上市了首个HER2靶向药赫赛汀(HER2单抗) ,此后罗氏的帕捷特(HER单抗) 、赫赛莱(HER2 ADC)也先后在华获批上市,使抗HER2靶向药趋向于全病程覆盖,也显著提高了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愈率。
而在HER2阴性、HR(受体激素)阳性乳腺癌上 ,罗氏本次则带来了“首秀 ”产品PI3Kα抑制剂伊那利塞(Inavolisib) 。该药是罗氏旗下一款具有同类最佳潜力的创新口服靶向治疗药物,也是中国首个且唯一的PIK3CA抑制剂。
在H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中,约有40%带有PIK3CA突变,其也是该类患者对当下的内分泌治疗、CDK4/6抑制剂治疗产生耐药的原因。由此 ,伊那利塞有望为PIK3CA 突变、HR阳性 、HER2阴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成人患者带来更优的治疗选择 。
目前,该药已于2024年10月获美国食药监局(FDA)批准,并于2024年6月在国内申报上市 ,且此前在国内领先美国FDA两个月获得突破性疗法和优先审评双认定。
血液瘤领域中,罗氏同样积淀深厚。从2000年首个在华获批的靶向药美罗华(CD20 单抗),到近几年获批上市的佳罗华(CD20 单抗)、优罗华(CD79b ADC)、高罗华(CD20/CD3双抗) ,罗氏制药同样新品迭出,不断满足各类血液疾病分型患者的治疗需求 。
本次进博会上,全球首个用于治疗滤泡性淋巴瘤(FL)等惰性淋巴瘤的创新CD20/CD3双抗药物皓罗华(莫妥珠单抗/mosunetuzumab)亮相罗氏展台。作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最常见的惰性亚型之一 ,滤泡性淋巴瘤约占中国B细胞NHL的8%~23%。
2023年11月,该药的新药上市申请已获国家药监局(NMPA)批准,并被纳入优先审评 ,有望尽快为复发或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
第三款“首秀”新品则来自神经科学领域,为全球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同时获批用于治疗复发型多发性硬化和原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的药物奥瑞利珠单抗(Ocrevus)。
以未满足临床需求 、差异化布局进军新市场
随着全球疾病负担与系统压力增加,医疗需求不断加重,临床上仍存在诸多未满足需求 ,除了传统优势领域,罗氏也在不断扩大研发范围、扩展管线布局。前述研发日上,罗氏即提出进军心血管、肾脏及代谢(CVRM)领域和慢阻肺(COPD)疾病领域 。这些负担重 、新领域的管线也在加速进入国内。
据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研究 ,预计至2023年慢阻肺将占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五位。慢阻肺在国内的疾病负担同样沉重。最新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中国慢阻肺患者人数约有1亿人 。其位列中国各种急慢性疾病的第三位,也是中国居民第三位主要死因。
本次进博会上 ,罗氏首次亮相的在华未来管线即包括全球首创的全人源化抗ST2单克隆抗体Astegolimab。这是一款人IgG2单抗,通过靶向IL-33受体ST2阻断IL-33信号通路 。无论患者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EOS)的计数和百分比以及吸烟状态如何,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可能使更广泛的患者获益。
当前的数据显示 ,在IIa 期COPD-ST2OP研究中,与安慰剂相比,Astegolimab联合标准治疗方案能够改善中度至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且安全性良好。由此,该药有望成为首款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ST2单抗 。
同样基于庞大的未满足临床需求,罗氏的另一未来管线押注在其重点战略领域神经科学的阿尔茨海默症上。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下 ,官方数据统计显示,目前中国约有1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预计到2030年将达3000万人。其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之后 ,老年人致残、致死的第三大疾病 。
但作为一种进行性、不可逆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阿尔茨海默病难以通过药物手段进行长效控制,是药物研发的“黑洞”。在这一疾病上 ,罗氏也致力于以覆盖AD全领域的解决方案改写AD诊疗路径。
在临床前(初级和二级预防阶段),罗氏通过开发生物标志物,对无症状患者进行风险评估 ,以实现早筛早诊早治 。在治疗阶段,公司则在开发新型抗Aβ(β-淀粉样蛋白)单抗trontinemab。该药利用Brainshuttle™技术,通过转铁蛋白受体TFR1介导的胞吞作用跨越血脑屏障 ,使抗体实现更广泛的脑暴露和中枢神经系统生物分布。
此外,对于当下火热的心肾代谢领域,罗氏同样基于临床实际需求 、差异化布局。其于2023年12月收购Carmot Therapeutics,获得后者数款围绕GLP-1靶点的减重降糖候选药物 ,包括GLP-1R/GIPR双靶点激动剂CT-388、CT-868,以及小分子GLP-1药物CT-996,快速切入该领域 。
面对其他先行者药企 ,李滨博士介绍,当下GLP-1类药物仍有优化空间,罗氏目前也在积极推进GLP-1候选药物的研发以及此类药物联用的临床试验 ,为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
AI赋能+BD加码提高研发生产力
除了以充足的候选药物、多元化的管线布局应对未来社会的疾病重负,药物开发的另一挑战是与时间赛跑。在这点上,罗氏制药同样在2024年度研发日上提出 ,到2030年,实现在整个生物制药行业中,研发生产力居于前四分之一 。
对此 ,罗氏一方面将资源聚焦在11个优势的重点疾病领域,形成端到端的投资组合,即从实验室寻找化合物的早期研发到临床开发 、再到商业化上市的全流程。同时,公司也利用AI技术辅助化合物筛选、提高效率 ,缩短研发进程。
另一方面,从前述研发日材料来看,罗氏未来几年还将进一步加大BD(商务拓展)力度 。这实际上也符合跨国药企在医药研发生态中的分工。相比于体量更小的生物科技公司 ,罗氏等大药企的优势更在于后期大规模临床开发、注册准入和商业化能力,也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由此BD、并购是将实验室分子进一步推进至临床 、市场的高效手段 。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年9月 ,罗氏与齐鲁锐格医药的达成协议,收购后者用于治疗乳腺癌的下一代CDK抑制剂产品组合。秉承惠及中国患者的初心,罗氏早在20年前就押注了国内的创新药土壤 ,在新兴市场设立的首个研发中心便落地中国。2021年,罗氏又投资近3亿元在国内成立罗氏中国加速器,以整合自身资源与优势 ,为初创企业提供支持,并根据市场的快速变化,迅速调整战略方向 。
也正是罗氏在包括中国的全球市场中,坚持对临床需求的精准把握和研发驱动、聚焦创新的理念 ,使其成为全球制药巨头,并始终走在新药开发前列。
而对中国市场,本届进博会上 ,李滨博士表示,罗氏长期看好中国未来市场,不论是政策环境、创新环境 、合作环境都散发着利好信号 ,相信未来在整个生物医药领域是一个从系统性、政策性、创新性上都会有更多突破的全新时长,罗氏保持着每年投入22%的销售额用于研发,希望尽快将创新的药物 、诊断和数字疗法工具带到中国 ,惠及中国的患者。